聖道明中英文幼稚園暨國際幼兒園

St. Dominic Anglo-Chinese Kindergarten & International Nursery

家校協作 /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小一的子峰上廁所一段時間還未回來,老師便派男班長到廁所看看。過了一會兒,班長上氣不接下氣地跑回來,說:「整個廁所都濕透了!」於是,老師便親自查個究竟。到了洗手間,老師只見一片澤國,全地都是水和泡,而子峰正在其中一個洗手盤「洗手」。老師問:「你在做甚麼?」他答:「洗手和看看為甚麼有泡泡。」老師為免釀成危險,阻止了子峰的行為。   子峰就是一個滿有好奇心的孩子,但每次他的好奇總為其他人和自己造成一些不便。他喜歡凡事都會查問,更喜歡凡事都會作出嘗試。有一次,他為了試一試自己能否穿過椅背上的洞,把頭困了在那洞之中約一小時,之後工友用工具把椅子折開,他才能成功脫身。雖然他擁有無數可怕的經驗,但還未有令他卻步。老師們都感到束手無策,因為子峰不是壞學生,單靠懲罰是徒然的,還是要想想其他辨法。           「淘氣」 多面睇   以「淘氣」來形容子峰的性格可算最為合適,而這性格也在兒童之中十分普遍,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甚麼是「淘氣」呢?我們很容易聯想到「曳」或頑皮等的字眼,大多都帶著貶義。可是,從正面的角度出發,淘氣也可以有很多好處。首先,不難發現淘氣的小孩是很愛玩的,他們無時無刻都擁有玩的動機,而這些動機往往都是來自他們的好奇心。他們透過不同的方法去滿足自己的好奇想法,有時侯他們更不理會後果和限制,親身嘗試探究解答疑難。其次,大部分「淘氣」的小朋友都有些小聰明,比別人更識玩,所以他們會以各種途徑發揮創意,想出神奇的方法去玩。綜合以上,「淘氣」可說是好奇和創意的混合,只是使用時未有適當的控制才會過界闖禍。   如果身邊有一個「淘氣鬼」可以怎樣做?   一丶放鬆心情   淘氣的孩子很容易令身邊的照顧者變得神經緊張,因他們所做的總是出其不意的,有時更令人感到尷尬。我們要明白淘氣是孩子其中一種本性,他們正在經歷學習的過程,我們要耐心地配合他們的成長速度,避免因為自己的面子而抑壓孩子的成長。           二丶制定界線   淘氣的孩子因缺乏界線概念,而常常越界。我們可跟他們約法三章,並切實執行。這樣既能確保孩子的自身安全,建立他們對規限的概念。   三、滿足好奇心   為了對症下藥,我們必需滿足他們的好奇心。方法是教導他們思考和找出答案的途經。例如,父母可教導他們透過閲讀找出答案,或帶他們到大自然訓練觀察力,這都可幫助他們面對將來遇上的難題。    
        撰文:張傑醫生   如果說孩子生病,令他很受苦的話,我想父母受的苦也不會少。原因是他們除了要帶孩子見醫生和請假照顧孩子之外,他們也要為孩子服藥而煩惱。所以,往往看完醫生回家後,真正的世界大戰才開始。其實,給孩子餵藥的方法是有序可循,父母可看看如何掌握。   首先,孩子最初接觸到的藥物模式是藥水。藥水可分為液體和懸乳液兩種,前者是水劑,多含有少量酒精,而後者沒有酒精,但是有粒狀的懸浮物,喉嚨比較有感覺。兩者基本上效果一樣,各有各支持者,醫生一般都有儲備兩種類型的藥。               由於藥有藥味,所以孩子一定不喜歡。如果你打算把藥水加入有味道的飲料中掩蓋藥味,一般都會失敗告終,因為孩子很容易會發覺。再者,孩子有反胃的本能,所以當他們的喉嚨感到藥水的不適時,他們可能將藥物從胃中反吐出來。還有,基本上兒童的藥沒有甚麼空肚飽肚服之分。不過,有些藥物會與食物發生反應,例如抗生素中的四環素和金黴素會與牛奶起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至於丸劑或膠囊藥物,要待孩子年紀大一點時才可試。與藥水相比,兩者效果理論上一樣。不過,一般咳藥水中含較多不同功能的成分,令效果更佳。所以,成人也會考慮處方咳藥水。至於哪一個年齡才可以處方藥丸,就要視乎孩子接受的程度,因為有些大人也未必吞到藥丸。那麼,作為父母,如何令餵藥一事不再是苦差呢?              盡量不要勉強孩子吞藥  盡早請孩子參與食藥的過程,例如取藥、倒藥水和自己用匙餵食  如果服藥後半小時內大量嘔吐,可以補食一次  最好不要加進奶中,因為若奶食不完,藥物也不夠分量  鼓勵孩子嘗試吞服藥丸(年齡不限),可由細小的一顆開始  塞肛的藥的確有效代表某些口服藥。可是,對於不少已經懂事的孩子而言,這是一個很「痛苦」的經驗,也會令孩子聯想到這些不愉快的經歷,故可免則免  父母服藥的態度也要正面:生病要吃藥,吃藥也不是苦差   希望所有父母都不會為孩子食藥而困擾。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很多家長晚上睡覺的時候都很頭痛的,因為小朋友不是不肯睡覺,就是一定要家長陪伴他們睡覺,甚至到了深夜起來的時候一定要去找家長,如果不是就會哭鬧不願睡。面對小朋友一些睡覺的問題,我們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到小朋友學習睡得更加好或自行入睡呢?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睡得不好或不肯入睡,是一個惡性循環,就是過分依賴家長安撫。這個惡性循環,即是要家長在身邊拍他、抱他、呵他,小朋友才會產生睡意。而家長陪伴他、安撫他的行為成為了一個先決條件,而沒了這個先決條件,小朋友到了深夜的時候就會驚醒,必需要找回家長。   所以我們要幫助小朋友學會自我調節 (Self-Soothing)或讓孩子學習自行入睡,這個方法是很重要。研究指出,三個月大的嬰兒大概會慢慢開始培養一種自我調節Self-sooth的能力。而大概到九個月的嬰兒,其實有50至80%的嬰兒都能夠一覺睡到天光,所以家長必需相信小朋友是有這個能力,幫他自己進行自我調節,可以自行入睡。   但我們要幫助他培養的,我們要先建立一個睡前的常規,包括睡房。最好是一個全黑的環境,因為全黑的環境就可以產生褪黑色素 ,是我們腦部的一種物質幫助我們產生睡意,及可以加速我們睡眠。第二, 是我們嘗試給小朋友建立一個睡前一定會做的指定動作,可以是哄他睡覺、唱歌、按摩又或是說故事,但只有一個指定動作,你可和小朋友討論是甚麼指定動作,他會想做的。每晚在那個時間,我們就做這個指定動作,接著便關燈睡覺去。這個指定動作就會令小朋友腦部開始知道差不多要睡覺了。           第三,要記得藍光對小朋友有很多影響。藍光會擾亂我們腦內褪黑色素的分泌,而這會影響睡眠,令到我們失眠或影響睡眠質素。所以家長記著在睡房裡絕對不可以有電子產品,以及在睡前的1個小時不可以讓小朋友使用任何電子產品,這樣都可以幫助小朋友睡覺。         第四個方法是有限度安撫(Control Comforting)。這個方法就是我們會給予一些安撫小朋友,可以隨著他們的年紀,安撫的時間會慢慢縮短。例如和小朋友談天,我陪你5分鐘,然後媽媽便會出去。5分鐘後可以和小朋友說:「媽媽現在出去,一會兒可能隔5分鐘後,再回來看你。如果你可以幫自己閉眼安靜在這裡,嘗試一下自行入睡,媽媽便會親你一下。」然後,將出房間的時間慢慢增加,可能5分鐘、10分鐘、15分鐘,讓小朋友在房裡面單獨慢慢學習,培養自行入睡和self-sooth 自我調整的能力。   如果到了深夜時小朋友醒了找家長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其實是同樣的原則就是陪小朋友一會兒,然後鼓勵他自行入睡。如果可以的話,將時間一直延長,直至他可以自行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