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ENG
Facebook
聖道明中英文幼稚園暨國際幼兒園
St. Dominic Anglo-Chinese Kindergarten & International Nursery
首頁
學校簡介
學校特色
收生簡介
學校通訊
學校活動花絮
家校協作
聯絡我們
家校協作
家校活動花絮
童心童話
家長園地
家校協作 /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為甚麼小朋友吃飯時總是不專心?
撰文﹕協康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不少4至5歲的孩子吃飯時喜歡東張西望、弄這弄那、不專心,原來有機會跟他們操作餐具「笨手笨腳」有關之餘,還可能與他們的專注力時間較短、時間觀念仍在發展、對四周圍環境充滿好奇,甚或想逃避吃飯有關。 專注時間較短 4至5歲的孩子,一般都需要比成年人較長的用餐時間,一方面由於他們對餐具的運用還能是不太熟悉,會出現「論盡」情況;另一方面,孩子的咀嚼及 腸胃的消化能力未成熟,所以花上較長時間用餐,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有些孩子因為專注時間較短,自製能力低,又沒有時間的觀念,他們容易受到四周的環境吸引,看得高興忘我時,就連前面的飯菜也忘記了,往往要父母再三催促提醒, 才能繼續進膳,導致拖長了吃飯時間。 父母面對專注時間較短的孩子,可以嘗試營造一個固定、安靜、熟悉及佈置簡約的用膳環境,給孩子定立一個合理吃飯時間的上限,並不時提醒孩子吃飯的時限,務求在時限前完成進食。 對四周環境好奇 另外,也有些是天生「觀察型」學習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強,經常透過眼睛觀察去學習新的事物,就連在吃飯的時候也會用眼睛「東張西望」繼續學習,雖然他們在 吃飯的時候會四處張望,給人很不專心的感覺,然而,他們很少會因此而「忘記」了吃飯,只是在一邊吃時一邊望,陶醉於他們的眼睛觀察當中。 對於觀察學習型的孩子,與其讓孩子東張西望,家長不妨在孩子吃飯的時候,與他們一起閱覽圖書,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當然,也有些是「混合型」的孩子,也有些東張西望的孩子,則是為了逃避自己不喜歡吃的飯菜,故意拖延時間,又或是故意做些小動作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罷了。 所以,若要解決孩子吃飯時東張西望的狀況,家長先要細心觀察及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 吃飯毋須過急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吃飯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有時為了趕時間,看見孩子慢條斯理地吃飯的模樣,真叫家長心裡著急起來。 說到底,若是時間許可的話,還是應該給予孩子充足的用餐時間,讓他們可以慢慢咀嚼,品嚐食物的滋味。 ;最後,家長也可考慮適度減少孩子進食的份量,讓他們較容易在飯桌上完成飯餐,一方面可減少父母與孩子在飯桌上衝突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孩子因為感到肚餓而 要求更多飯餸,直接增加他們進食的動機。
「一個追、一個走」 的親子關係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及行政總監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 很多家長都這樣投訴,説子女愈大愈不願意跟父母説話,感情變得疏離冷漠。父母開始不知道子女的腦袋裡想甚麼,他們的學校生活是怎樣的,朋友是怎樣的。就眼睛所見,都是打機、看電視、上網、Whatsapp、WeChat和Instagram!父母不期然產生一種無形的不安,因為與所愛的子女好像脫了軌,沒有連繫一樣!父母愈不安,愈想把子女拉回身邊。但所用的方式,往往是查問、規管、批評和責備,對孩子的行為既不理解也不信任。父母的「著緊」及「關心」,在孩子的角度,只感到父母操控及無理!結果父母愈想拉近子女,子女愈想逃避父母!這種追逐令親子關係變得緊張而難堪,實在十分可惜! 無論對社會的演進及下一代的培育,父母的角色都最為重要。父母的責任是多重的:關愛、供養、教導和示範等等。最能令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連繫起來,產生正面的互動,就是父母傳遞愛與關懷的方式,能令子女真正感受得到。有時父母會驚訝地問:「我這樣還不算是關心嗎?他怎可能感受不到呢?」其實每個孩子的需要可能不同,他們渴望得到關心的模式也可能不一樣。若父母不是用孩子的角度出發,只一廂情願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及用自己習慣的方法去關心,就算父母圍著孩子「氹氹轉」,都一樣可能產生以上的的結果:一個追、一個走! 要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及關懷,關鍵在於父母的著眼點是在孩子本身,抑或只是在孩子的表現。父母的關懷若是在孩子身上,孩子一定會感受得到,他們亦會以正面的方式來回應。若父母關心的只是孩子的表現,孩子遲早會與父母疏離,甚至把他們拒之於門外。 若我們對比以下這些父母對孩子的説話,就可知道「關心孩子」與「關心孩子表現」的分別: 當父母放工回家問孩子: A「你今天返學開心嗎?」 B「今天的功課你做好了嗎?」 孩子測驗拿了65分,父母說: A「你拿了這個分數是否很失望呢?也許你會感到不開心,你可與我分享你的心情啊!」 B 「你平日又懶又不專心,這樣可以拿到好成績嗎?你若不再更努力,下次還會不及格添,甚至有機會留級!」 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實不容易!與子女建立正面的互動及連繫,才能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不斷給予鼓勵及支持。如果稍一不慎,選擇了錯誤的表達方式,縱然父母心裡有很多愛,子女也未必接受!
玩耍與玩具
羅乃萱:玩耍與玩具 孩子,記憶中你的童年,是很少跟我要求買玩具的。不知這是否跟童年那趟,我帶著你離家出走到「歡樂天地」有關。 你還記得那趟,跟你站在那一隻只毛公仔的面前。編造了不少故事,說凝凝要帶它們回家,他們哭著說「不想離開自己的家」。結果,你信以為真心軟化了,不再向我哀求買毛公仔了。但也讓我們知道,毛公仔是你的至愛,所以每逢我倆到外地公幹,就會買一隻回來給妳留念。你還記得Dutches那頭啡色可愛的小馬嗎? 只是除了毛公仔,有關玩具的記憶都很模糊。只記得吃過飯後跟你一同繞著餐桌玩唱游,發燒初愈時玩的擲紙球,還有跟你到海灘堆沙堡,到岩石旁抓螃蟹等等,都不是一些花錢的玩意。 我還記得當時定了一個規矩:就是家中沒有電腦遊戲。你曾多次哀求,說為何不買一副X天堂回家一起玩,我的回應是:「一星期一次到表哥家玩就夠了!」不知道這樣的「堅持」,會否讓你感覺難受。希望你明白老媽的苦心,就是不想你的心思意念被電玩擄去。見到你最近跟老公在家買了一副電玩回來,玩得不亦樂乎。你終於找到一個陪你玩的人了,是嗎? 最近跟爸爸逛了一陣玩具城,看到琳琅滿目的玩具,大人的,小孩的,BB玩的都有。但我們仍然深信,即使玩具多好玩,都不能取代父母跟孩子玩耍的時間。畢竟,玩具不是用來「打發」孩子時間,而是用來締造親子快樂時光的工具啊! 何凝:玩具 小時候跟你們逛街時,總會在玩具店門口看到小朋友哭著大叫,嚷著要買玩具。可是,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在我身上,除了因為我對每個玩具有著深厚的感情,也因著有你們陪我玩,讓每天即使看著一樣的玩具,都會有新的玩法。家裡的毛公仔,除了會上演舞臺劇,還會和「台下觀眾」(也就是我)有互動,還會一起逛街,和街上或店裡的「朋友」聊天。 唯一一個我很想要卻沒得到的玩具,就是電子遊戲。每逢週末到表哥家,他總會和我一起玩不同的遊戲,有籃球的,有戰國時代的,有賽車的,讓我想擁有一台,那我就可以在家裡玩了。可是,妳總會說:「來跟表哥玩就好啦,我們不需要擁有的。」說真的,那時的我是多麼希望有一天,當你下班的時候,會帶著一盒X天堂回家,可是那沒有發生。 到現在長大了,跟老公終於買了一台回家。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很期待的,想著回家就可以玩了。可是,有幾次當我一個人在家時,電玩打了十分鐘,就會做別的事。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喜歡玩,不是因著遊戲,而是有人陪著玩。所以,重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家人朋友的互動。 現今世代的孩子,好像都只會玩手機程式中的遊戲,玩具漸漸失去了它的地位。不論是餐廳,還是地鐵上,少了孩子的笑聲,多了大大小小的「低頭族」,各人拿著自己的手機,大的在看新聞,小的在打電動。手機遊戲大多是個人遊戲,只是和早編寫好的程式在「互動」罷了,少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若可以,不防放下手機,拿出一隻布偶或機械人,帶孩子回到那充滿幻想、童真的世界!
為甚麼孩子會有吸吮手指的習慣?家長可以怎麼辦?
撰文:幼兒教育專家陳陳淑安 有些孩子上幼稚園,甚至5、6歲時仍有吸吮手指的習慣。根據李維大偉 (David Levy) 博士的研究,在 10 分鐘內就把一瓶牛奶吃完的孩子(可能因為瓶頭孔較大),比在 20 分鐘內吃完整瓶奶的孩子,容易有吸吮指頭的行為。李博士又曾試驗用滴筒餵小狗,使牠們在吃奶的時候沒有機會吸吮,結果牠們的反應,是彼此吸吮自己或別的小狗的皮,有些吸吮得十分厲害,連皮都脫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嬰兒最初數月吸吮指頭的行為,是因為得不到吸吮的滿足所致,是一種需要,並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壞行為。 為甚麼孩子會有吸吮手指的習慣? 餵哺母乳 增進親子感情 母親能親自哺乳,嬰兒是最幸福的,因為嬰兒不但得到適當的營養,與母親肌膚接觸得到溫暖安全感,而且由於吸吮著柔軟的乳頭,除了得到溫飽外,還享受著母子心靈上的溝通,這種深厚的愛,骨肉的親情與吃著冷冰冰的奶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何況嬰兒在吸吮得到無上的滿足感。 但是,母親大多外出工作,加上種種原因,不得不用奶瓶餵孩子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次數和所費的時間。母親應平心靜氣地讓孩子慢慢吃,特別注意奶嘴洞眼的大小,孩子得到吸吮的滿足,才不致容易發生吸吮手指的習慣,嬰兒喜歡吮手指起自無意識的,他的小指在挪動著,無意地放進嘴裡,感到愉快滿足而吸吮起來。 發洩心理緊張 可是到了4、5 歲時仍不斷吸吮指頭,那意義就不同了,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緊張的發洩。例如:因父母不和,使孩子感到焦慮;因為有了一個新的弟妹,怕失去了父母親的愛;因為父母太忙,無瑕照顧他們而感到孤寂,沒有家庭的溫暖;又或者因為孩子太早被送往幼稚園,得不到適當的照顧而缺乏安全感。這些導致孩子焦慮、不安、緊張、惶恐都是心理緊張的成因。 孩子與成人一樣,心理緊張時需要發洩,這本是很自然的現象,成人為減輕心理緊張,往往用抽煙來鬆弛自己。孩子會用吮手指,或搖晃來發洩情緒緊張。在這情況下,為人父母者,除了要注意改善對孩子的態度外,應額外有耐心,應保持平和、慈祥的心態,使孩子感到放鬆沒壓力,反之父母表現擔憂、緊張甚或急於糾正而責罵,綁手指、塗苦藥等,只會弄巧反拙,增加孩子的不安,自己想改掉又不能自制,變成惡性循環,延長了吸吮手指的習慣。 家長可以怎麼辦? 1.盡量用母乳餵哺,這是最自然、最適合嬰兒的哺乳方法,養成吸吮手指習慣的機會亦較少。 2.家長用奶樽餵奶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時間,能保持 15 至 20 分鐘是比較理想的。 3.用玩具和洋娃娃等,與孩子多做手指的活動,以便轉移孩子吸吮的習慣。 4.多接近孩子,一起玩耍、說故事和唱兒歌等,使孩子不致感到寂寞和無聊而吸吮手指。 5.孩子吸吮得厲害時,父母仍應有耐性,保持安祥和不緊張的態度,有時不理會和不提點孩子,吸吮手指的現象反而自然地消失。 6.如果孩子在 6 歲前已有吸吮手指習慣多年,自然會逐漸消失,尤其是當孩子白天不再吮手指,只有睡覺時才吮,這就表示已是尾聲了。父母應耐心等待,急於糾正是不生效的。特別是當孩子上幼稚園後,往往因不願在其他朋輩面前吸吮手指,又或者在學校忙於其他活動,吸吮手指的習慣會無形消失。 7.吸吮後的手指會有難聞的氣味,如果 5 至 6 歲的孩子仍有吸吮習慣,可試試讓他嗅嗅難聞的氣味,可能因而糾正不良習慣。
愛在家內暖
撰文:教育專家張作芳校長 不知道大家曾否聽過某電視劇集的主題曲 「擁抱愛」?本人很喜歡其中的數句歌詞,寥寥數字就帶出了「家」的特性:家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如你的『後盾』,在你「困倦」時,家的大門總會為你打開。當中提到的「愛」,便是那份由你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血濃於水的親情。的而且確,有甚麼比親情來得更重要呢?當你失意的時候,家人會為你分憂,願意聆聽你的傾訴,陪伴你一同渡過難關;當你生病的時候,家人願意無條件地照顧你;在你學業或事業有成時,他們會打從心底裡高興,為你的成就感到驕傲。這種「愛」並不是金錢能換到的。 我校今年以「家庭」為主題,期望能使家長及同學明白親情的可貴。可惜,這份愛或許來得太易,自出世便擁有,因此有些人未懂得珍惜。有時候,從報章可見,一些青少年寧可在街上流連,也不願意回家;一些家庭終日爭吵,家彷彿變成了一個戰場;一些人甚至會為了瑣事而與家人動武,導致血案發生。以上列舉的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有時我會想,好好的一個家變成這樣,實在令人惋惜。 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 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家庭呢?教宗方濟各在談論家庭時曾提出「家庭生活三語」,即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分別是「謝謝」、「請問」及「對不起」。「謝謝」代表對家人感恩。很多時候,子女自小便被父母照顧,覺得一切理所當然。試想想,父母是否必須要為你準備早、午、晚三餐呢?是誰為你清洗衣服鞋襪,讓你有一個衛生條件較佳的生活環境呢?當你生病的時候,是誰衣不解帶地照顧你,晚上也起牀餵喂你吃藥呢?同學們,在父母照顧你的同時,不妨多說聲「謝謝」,有空時也可幫忙父母做家務,分擔他們的工作。事實上,當子女為父母完成家務後,父母也可向他們說句「謝謝」。現今社會,長輩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已不合時宜。要知道,各人在建立和諧的家庭上也有責任,不要認為某些工作必然是某家庭成員的責任。得到別人的幫助,就算是家人,也可說句「謝謝」。 「請問」代表對家人的尊重,對人有禮貌的表現。或許有人認為,既然是一家人,說話不用太客氣,應有話直說即可。事實上,「請問」不只叫我們說話客氣,而是提醒我們,說話內容要顧及家人的感受。有時候,人往往會為一些瑣事而鬧得面紅耳赤,認為凡事應據理力爭,就算對家人也應如此。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正如廣告所說:「贏了場交,輸了個家。」即使親如家人,還是慎言一點較好。 至於「對不起」,則代表求家人原諒。做錯了事,當然要有承擔的勇氣,向曾傷害的人說句「對不起」,是理所當然之事。同時,「對不起」也代表了與家人修補關係的契機。有時候,對錯是很難用三言兩語判斷的。又或者,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只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而已,偏偏很多時候,爭執就是由此而起。假如大家各不相讓,關係便會鬧得很僵。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放下身段不代表要你屈服,也不是要你向事情妥協,反而是製造一個新的機遇,把問題以更好的方式解決。 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家庭」的概念。天主說:「人單獨不好,我要給他造一個與他相稱的助手。」(創世紀 2:18),天主安排我們在不同的團體中成長,而成長的第一個團體就是我們的家;至於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它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各位,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多實踐「家庭生活三語」,共建和諧美好的家。
電子學習要點您要知
撰文:課程發展總監梁嘉敏小姐 疫情以後,電子學習已是無可避免。家長亦會下載不同的平板電腦程式給小朋友使用,希望他們可以在互動或富趣味性的畫面和聲音中學習。究竟哪些動畫和應用程式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好處呢?父母使用多媒體幫助小朋友學習時又應該注意甚麼事項呢? 根據年齡使用電子學習的時間 在幼兒時期,由於負責統籌五官的腦部區域正急速發展,筆者不建議 0 至 2 歲的小朋友經常或過分依賴使用電視或平板電腦學習。這是因為電視或平板電腦的影像均在極高頻閃動,幼兒的眼睛及腦袋會在不自覺下不斷接收刺激,久而久之,視覺刺激便成為了習慣,大腦發展也受到影響,導致專注力下降。 有些家長說:「我的孩子看電視玩 iPhone 時很專心的,反而看書便沒有心機了,所以我買很多學習性的動畫給她看。」家長可有想過,如果眼睛和腦袋都習慣了不斷受刺激,相對靜態的東西如書本和老師的講解便自然地變得沒有趣味了,如果您還繼續讓幼童依賴豐富的畫面來學習,將來總有一天他們需要面對書本學習的時候那怎麼辦呢? 2 歲以上的幼兒由於腦部發展較為成熟,所以家長可有限度的讓 2 歲以上的孩子使用電視和電腦來學習。而時間也應該由每天不超過 15 分鐘為起步點,年紀大一些可以看多一點。因為隨著兒童年紀的增長,電腦或電視的高頻閃動對腦部發展的影響會相對地減低。 建議使用多學習模式 雖然顯示屏對兒童的專注力有影響,筆者並不認為使用電視和電腦學習沒有可取之處。多媒體或電腦程式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小朋友更喜歡學習,學得更快更多。不過小朋友除了利用互動性高的多媒體來進行學習,他們亦需要適應其他互動性較低的學習模式如圖書和單向式的講解等,並從中尋找學習的趣味。家長應該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學習途徑,如帶子女上圖書館、跟子女玩一些益智遊戲、到博物館參觀,往自然教育徑散步,甚至在餐廳時教子女閱讀英語的菜單等等,令子女多嘗試不同的學習模式和方法,從而尋找學習的樂趣。 怎樣選購合適的多媒體電子學習產品? - 該產品最好沒有非學習性質的元件可供小朋友自己下載或開啟。例如,倘若孩子使用 iPhone 或 iPad 學習,家長千萬別讓孩子打開其他程式,確保孩子在學習而非玩樂。 - 可使用有分段或節數的學習產品。很多家長都會說要孩子停止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孩子容易有不良的情緒反應。所以筆者建議產品需要分不同單元 (Chapter),而家長可以限制孩子只觀看或完成一個單元。 - 產品適宜有互動的元素和需要孩子作出不同方式的回應。倘若多媒體產品只是提供單向的教學模式,這並不是好的產品。例如,產品只能讓孩子坐著去聽資訊,或看後不需要作出任何反應,我們便稱為「單向學習」,我們應該避免使用「單向學習」的產品。如產品能夠讓小朋友一起唱歌、一起做動作、一同串生字和朗讀和回答問題,這便是應該選擇的產品。 - 又例如有一些產品雖然能讓孩子回應,但每次都是回答同樣的性質答案,例如每次都是要按一個按鈕去回答,這樣孩子的反應便會較為緩慢,變成「機械人式」學習,影響往後的學習動機和多角度思考能力,這類產品我們應該要避免。 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使用電子產品學習的時間不可以過長,而且家長亦應該為子女定下每天或每星期可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例如,孩子每天最多只可以在做完功課後使用電腦半小時,如果半小時已到,孩子必須要遵守承諾,暫停使用產品。而家長亦可以跟子女一起定下每天的時間表,分配做功課、玩樂、上興趣班、適用電子產品等活動的時間,好讓子女了解任何事情都需要有計劃,有節制,這樣不單可以鍛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Self Management),也可以有效限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 以使用電子產品作為獎勵 倘若孩子喜歡使用電子產品學習(通常也十分喜歡的),父母可考慮以使用產品作為獎勵,例如孩子每次乖乖在半個小時內吃完飯,或每次有質素地完成功課後,我們便可以答應他們使用三十分鐘的電子產品。
健康護脊運動 大人小朋友都適合
撰文:Dr. Kong專業團隊註冊物理治療師方偉筠 家長要避免子女養成以下不良的姿勢,影響脊部發展: 當小朋友做功課時,應該避免側向一邊坐,因為這種姿勢容易令脊部左右用力不平均,引起脊柱側彎等脊部問題;同時亦應該保持頸部腰部挺直。 當小朋友使用電腦時,頸部亦不應過於向前傾看顯示屏,因為這樣會容易令頸部勞損。家長亦應提醒小朋友保持頸部及背部垂直,並選擇可調校高度和配備椅背及扶手的椅子,以承托背部手和手腕。另外,顯示屏亦需要置於不高於眼睛的位置。每使用電腦 30 分鐘,就應該作適量的休息。 當搬運地上重物時,應該避免向前彎腰搬運地上的物件。首先,作半蹲姿勢,須保持腰部挺直。然後,雙手拿著重物,使重物盡量靠近身體。最後,用大腿肌肉站起,腰部保持挺直。 伸展頸部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頸部肌肉之緊張 步驟:首先,頭部轉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 然後,頭部向上下方向望,各維持 10 秒。 接著,頭部側向左右兩邊,各維持 10 秒。 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膞頭運動 功能:有助紓緩肩膞肌肉緊張 步驟:手放肩膞,手肘向前後方向各轉動 10 次。 伸展胸肌 功能:有助伸張胸前肌肉,改善寒背 步驟:緊握雙手在背後,盡量提高雙手,維持 10 秒。每天重複動作 10 次。 伸展腰背肌肉 功能:有助紓緩腰背肌肉緊張 步驟:首先雙手放在膝頭,然後向前彎腰,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姿勢。 雙手撐腰,再向後彎腰,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姿勢。 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伸展體側肌 功能:有助紓緩腰部體側肌緊張 步驟:首先雙手撐腰,腰部轉向左右兩邊,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每一個方向維持 10 秒。 然後,舉起左手向右彎,維持 10 秒,再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舉起右手向左彎,維持 10 秒,慢慢回復站立撐腰姿勢。 整套動作每天重複 10 次。
愛的信物緩分離焦慮
撰文︰遊戲治療師馮祉禧 小瀅在開學初期,每天都坐在學校禮堂外的沙發上,一邊哭著說肚痛,一邊緊握著媽媽的手。心理專家認為這是兒童患上分離焦慮的特徵。如果家長想減少兒童的焦慮感,其中一個方法便是以「信物」形式幫助兒童。為甚麼「信物」能夠產生作用呢?筆者嘗試用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說明箇中奧妙。 看不見的安全感 近代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 (Jean Piaget)提出的認知發展論可以說明其原理。理論中的第一階段(0-2 歲),兒童能學會尋找被隱藏的物件。這行為表示兒童學會物體恆存的概念,即使物體不能被看見,他們仍然知道物體的存在,所以他們會嘗試去尋回。 而到了第二階段(2-7歲),皮亞傑認為兒童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作象徵。例如兒童能用「狗」這個詞語表示有四隻腳、一條尾巴和發出「汪汪」聲的動物。當兒童在上學時,他們便再次經歷與第一階段相似的經驗,但他們並不是因為見不到媽媽而哭泣,而是因為兒童不能產生與母親一起時的安全感。小朋友要克服這種情況,便需要使用語言和符號作象徵的能力。可是,要將親子之間的關係有效地以象徴的形式表達是非常困難的,「信物」則是有效的輔助工具。 關係形象化 信物會在日常生活中以各式各樣的形態出現,如中國傳統有平安符,西方基督教有十字架,甚至結婚時會使用用婚戒。以傳統婚戒為例,透過金屬的物料和圓形環狀而建立堅貞婚姻的「關係形象」。「關係形象化」後不但有向外顯明的作用,更能夠令自己容易記起關係的存在。應用到親子關係上,家長能透過「信物」去表達他們的愛,令孩子時時記起自己,從而產生信心和安全感。 耐心丶決心和小心 家長使用「信物」輔助小孩時,必須謹記三個「心」。首先,要建立以「信物」象徵關係是需要一段時間的,家長必須要有耐心訓練子女。其中一種訓練是透過尋寶遊戲,以加強小朋友對物體恆存的認知和了解得和失的感受。這樣會令兒童在面對離別時減少產生焦慮。另外,家長可以和子女共同建立在離別時獨有的儀式配合信物,如在離別時作一個 goodbye kiss 或輕輕擊掌,亦可以幫助孩子過渡離別過程。 第二便是決心,家長亦會出現分離焦慮,結果令子女難以學會離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成長,在子女到達學校時便要下定決心離別,並且信任學校的照顧和兒女的適應力。最後,當然是小心保存信物,免得前功盡廢。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