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ENG
Facebook
聖道明中英文幼稚園暨國際幼兒園
St. Dominic Anglo-Chinese Kindergarten & International Nursery
首頁
學校簡介
學校特色
收生簡介
學校通訊
學校活動花絮
家校協作
聯絡我們
家校協作
家校活動花絮
童心童話
家長園地
家校協作 /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從生活習慣增強抵抗力
撰文: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英國)及 營養師吳珮瑜 在筆者的網絡群組中,經常有家長問:「孩子患有氣管敏感/經常患感冒,應該吃甚麼增強抵抗力呢?」 其實孩子生病,不但孩子辛苦,日夜照顧生病孩子的父母更辛苦。引致感冒的病毒有很多種,由於幼兒過去從未接觸過,因此未能產生相關抗體,比較容易發病,一年內患上 6 至 8 次、甚至更多次的感冒皆屬正常。另外,免疫力亦與敏感情況相關 ,如鼻敏感、氣管敏感、濕疹等 。 當然,若可以改善生活習慣,以增強免疫力,即使生病亦能較快康復。 日日運動體魄佳 現今的孩子生活忙碌,每日要上學、上興趣班、補習班等,加上大多家長都全職工作,令孩子可以做運動的機會很少。除了關心孩子的飲食外,其實家長為孩子安排每天 30 至 60 分鐘的運動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只是到公園裡跑跑跳跳、攀爬、玩滑梯、盪鞦韆等都已經足夠,而且運動習慣應該從小開始培養。筆者的孩子於學行階段已開始,盡量每天到公園 1 至 2 次,若天氣太熱或下雨天便可改到室內遊戲室。 早睡早起身體好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有很多兒童都有睡眠不足的問題。他們可能因為功課忙碌、等待父母下班回家等各項原因,而遲遲不肯睡覺,有些孩子更到晚上 11 時、甚至更晚才睡。若然有這種情況,變得容易生病、專注力差、情緒控制不佳等也不出為奇。所以筆者的孩子一般都於晚上 9 時半左右入睡,如果可以的話,其實應更早入入睡呢!
甚麼是對話式閱讀?跟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有甚麼技巧和步驟?
資料來源:教育心理學家沈嘉敏及鄧偉茵 對話式閱讀顧是家長和小朋友以對話的方式進行閱讀,跟傳統伴讀最大的分別就是傳統的伴讀基本上可能是家長和小朋友說故事,或者有些伴讀家長的用意是教小朋友認字,以認字為主。但對話式閱讀好處不是在於認字,而是希望能夠藉著對話的方式讓小朋友和家長建立良好的關係,以及希望能夠幫助小朋友多表達。 對話式閱讀便是由小朋友當一個主動的角色,可以主動發問,透過這些問題、答案去引導他們,加強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當家長和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可以思考一下要問甚麼問題及進行的步驟是怎樣。家長問問題有很多不同方法,我們會教他提示的框架,框架裡包含5種不同問問題的方法,就是英文縮寫「CROWD」。 C是Completion ,可以用填充的方式問。R即是Recall 回想,回想之前故事是說甚麼。O便是Open-ended questions 開放式,你猜猜之後會發生甚麼事呢?W便是Wh questions,即是六何法,何時、何地、何人等等。最後便是Distancing生活體驗題,究竟我們看的事物和日常生活有甚麼連繫呢? 對話式閱讀也有一個步驟的框架-「PEER」 第一個是引導,也就是問題的種類。第二便是問完之後,可以給予小朋友一些回應 便是Evaluation。Evaluate便是盡量正面鼓勵小朋友,例如他答對了,你說:「你做得很好,很留心聆聽」。如果他答錯也不緊要的,我們也要鼓勵他:「你很努力地嘗試!」然後再嘗試一下在圖書裡尋找答案 然後E便是Expand,小朋友說話句子比較短,我們可以把它擴展,例如加一些形容詞令句子更加豐富。最後便是Repeat,小朋友聆聽完後重覆說出這個故事,那麼便可以提升小朋友的口語能力。
小朋友很少交朋友,是有自閉傾向或社交障礙嗎?
資料來源:教育專家胡善盈校監 家長都不時會關心子女:「在學校結識了甚麼朋友?」但當子女回答:「我沒有朋友」或答來答去都是那個朋友時,家長或會開始擔心子女是否有自閉傾向或社交障礙。 其實有些小朋友從小已經是這樣,可能偏向喜歡與物件玩,喜歡與玩具玩。就算到高年級,他可能沉醉於砌拼圖或做一些靜態活動,甚至自己做實驗很專注,但是未必喜歡與其他人玩。這些小朋是內斂,但不等同自閉。就等同成人一樣,有些成人可能不健談,但是可能很細心、善於觀察,他交朋友時未必會漁翁撒網,但是可能有數個知心知己,可以維持得很長久。這些是性格。 第二個情況就是有些小朋友就算是喜歡與人玩,都很有機會喜歡與比他大的小朋友玩,甚至喜歡與大人玩。可能喜歡黏著老師玩、喜歡與老師聊天,都未必喜歡與同輩玩。在老師或家長的角度,就很容易覺得他有社交問題。這些情況很多時都會出現,尤其資優或偏向聰明的小朋友。 正常的小朋友一般來說到4或5歲,由3歲以後才慢慢開始有朋友這個觀念。所以他們亦會由4、5歲開始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懂得關心其他人,亦令他們容易交到朋友。若家長發現小朋友低年級的時候,不太懂得社交,其實不需要太擔心。很多小朋友到K2、K3,甚至小學,他們的能力高了,交朋友亦會容易些。 但要留意一點,就是有些從小比較成熟的低年級小朋友,可能在K1、K2直接認定這個就是我最好的朋友。這些都是小朋友正常的發展,很多時候這些小朋友長大一點,多些與他們聊天,分享一下。 最後想提醒家長要留意,如果自己小朋友比較難結交朋友,會否與語言能力有關。因為以我的經驗留意到,由PN下學期到K1上學期,小朋友的語言能力開始直線向上發展,他們說話能力的差異會愈來愈大。那喜歡說話、說話了得的小朋友會走在一起玩,甚至到高年級,會發現一樣很有趣的事件,就是喜歡說英文的小朋友會一起玩、喜歡說中文的小朋友會一起玩。這些都會影語言能力較弱的小朋友及其社交與情緒,所以家長可多點留意自己的小朋友與同學的關係,以及多點關心自己的小朋友。 如果家長真是發現小朋友有交友困難,不妨留意以下這幾點。首先是小朋友本來的性格,如果小朋友是內斂的,這不是錯或屬於有問題。最重要是不要給太大壓力予自己或小朋友,否則小朋友會開始質疑自己的性格,甚至否定自己。小朋友在成長初期一定要在愛與鼓勵的環境下成長,那他發覺周邊有很多欣賞自己的目光,他才會有自信,便會較容易踏出第一步。 第二,其實有很多小朋友未必是不喜歡交朋友,而是他們是傾向喜歡與年紀較大的小朋友玩。因為跟他們玩才覺得學到東西或覺得有挑戰性,甚至有些男孩子覺得大家都是跑得那麼快,才有競爭對手,才算好玩。所以家長不妨細心些 留意自己的小朋友會否因為太聰明、太成熟或能力太強,而傾向喜歡與年紀大些,甚至大人玩? 最後就要留意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是能力不足,最好先解決語言能力,之後再培養社交能力。如果不是,其實很容易進一步打擊小朋友的自信心,因為他原本沒有留意自己沒有朋友。當你多問數次他便發覺,為何其他人都有朋友,只是我沒有,他又會開始質疑自己,反而會令這件事更差。
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反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
為甚麼小朋友吃飯時總是不專心?
撰文﹕協康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不少4至5歲的孩子吃飯時喜歡東張西望、弄這弄那、不專心,原來有機會跟他們操作餐具「笨手笨腳」有關之餘,還可能與他們的專注力時間較短、時間觀念仍在發展、對四周圍環境充滿好奇,甚或想逃避吃飯有關。 專注時間較短 4至5歲的孩子,一般都需要比成年人較長的用餐時間,一方面由於他們對餐具的運用還能是不太熟悉,會出現「論盡」情況;另一方面,孩子的咀嚼及 腸胃的消化能力未成熟,所以花上較長時間用餐,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有些孩子因為專注時間較短,自製能力低,又沒有時間的觀念,他們容易受到四周的環境吸引,看得高興忘我時,就連前面的飯菜也忘記了,往往要父母再三催促提醒, 才能繼續進膳,導致拖長了吃飯時間。 父母面對專注時間較短的孩子,可以嘗試營造一個固定、安靜、熟悉及佈置簡約的用膳環境,給孩子定立一個合理吃飯時間的上限,並不時提醒孩子吃飯的時限,務求在時限前完成進食。 對四周環境好奇 另外,也有些是天生「觀察型」學習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強,經常透過眼睛觀察去學習新的事物,就連在吃飯的時候也會用眼睛「東張西望」繼續學習,雖然他們在 吃飯的時候會四處張望,給人很不專心的感覺,然而,他們很少會因此而「忘記」了吃飯,只是在一邊吃時一邊望,陶醉於他們的眼睛觀察當中。 對於觀察學習型的孩子,與其讓孩子東張西望,家長不妨在孩子吃飯的時候,與他們一起閱覽圖書,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當然,也有些是「混合型」的孩子,也有些東張西望的孩子,則是為了逃避自己不喜歡吃的飯菜,故意拖延時間,又或是故意做些小動作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罷了。 所以,若要解決孩子吃飯時東張西望的狀況,家長先要細心觀察及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 吃飯毋須過急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吃飯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有時為了趕時間,看見孩子慢條斯理地吃飯的模樣,真叫家長心裡著急起來。 說到底,若是時間許可的話,還是應該給予孩子充足的用餐時間,讓他們可以慢慢咀嚼,品嚐食物的滋味。 ;最後,家長也可考慮適度減少孩子進食的份量,讓他們較容易在飯桌上完成飯餐,一方面可減少父母與孩子在飯桌上衝突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孩子因為感到肚餓而 要求更多飯餸,直接增加他們進食的動機。
「一個追、一個走」 的親子關係
撰文:家庭動力創辦人及行政總監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吳綺琴 很多家長都這樣投訴,説子女愈大愈不願意跟父母説話,感情變得疏離冷漠。父母開始不知道子女的腦袋裡想甚麼,他們的學校生活是怎樣的,朋友是怎樣的。就眼睛所見,都是打機、看電視、上網、Whatsapp、WeChat和Instagram!父母不期然產生一種無形的不安,因為與所愛的子女好像脫了軌,沒有連繫一樣!父母愈不安,愈想把子女拉回身邊。但所用的方式,往往是查問、規管、批評和責備,對孩子的行為既不理解也不信任。父母的「著緊」及「關心」,在孩子的角度,只感到父母操控及無理!結果父母愈想拉近子女,子女愈想逃避父母!這種追逐令親子關係變得緊張而難堪,實在十分可惜! 無論對社會的演進及下一代的培育,父母的角色都最為重要。父母的責任是多重的:關愛、供養、教導和示範等等。最能令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連繫起來,產生正面的互動,就是父母傳遞愛與關懷的方式,能令子女真正感受得到。有時父母會驚訝地問:「我這樣還不算是關心嗎?他怎可能感受不到呢?」其實每個孩子的需要可能不同,他們渴望得到關心的模式也可能不一樣。若父母不是用孩子的角度出發,只一廂情願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及用自己習慣的方法去關心,就算父母圍著孩子「氹氹轉」,都一樣可能產生以上的的結果:一個追、一個走! 要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及關懷,關鍵在於父母的著眼點是在孩子本身,抑或只是在孩子的表現。父母的關懷若是在孩子身上,孩子一定會感受得到,他們亦會以正面的方式來回應。若父母關心的只是孩子的表現,孩子遲早會與父母疏離,甚至把他們拒之於門外。 若我們對比以下這些父母對孩子的説話,就可知道「關心孩子」與「關心孩子表現」的分別: 當父母放工回家問孩子: A「你今天返學開心嗎?」 B「今天的功課你做好了嗎?」 孩子測驗拿了65分,父母說: A「你拿了這個分數是否很失望呢?也許你會感到不開心,你可與我分享你的心情啊!」 B 「你平日又懶又不專心,這樣可以拿到好成績嗎?你若不再更努力,下次還會不及格添,甚至有機會留級!」 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實不容易!與子女建立正面的互動及連繫,才能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不斷給予鼓勵及支持。如果稍一不慎,選擇了錯誤的表達方式,縱然父母心裡有很多愛,子女也未必接受!
玩耍與玩具
羅乃萱:玩耍與玩具 孩子,記憶中你的童年,是很少跟我要求買玩具的。不知這是否跟童年那趟,我帶著你離家出走到「歡樂天地」有關。 你還記得那趟,跟你站在那一隻只毛公仔的面前。編造了不少故事,說凝凝要帶它們回家,他們哭著說「不想離開自己的家」。結果,你信以為真心軟化了,不再向我哀求買毛公仔了。但也讓我們知道,毛公仔是你的至愛,所以每逢我倆到外地公幹,就會買一隻回來給妳留念。你還記得Dutches那頭啡色可愛的小馬嗎? 只是除了毛公仔,有關玩具的記憶都很模糊。只記得吃過飯後跟你一同繞著餐桌玩唱游,發燒初愈時玩的擲紙球,還有跟你到海灘堆沙堡,到岩石旁抓螃蟹等等,都不是一些花錢的玩意。 我還記得當時定了一個規矩:就是家中沒有電腦遊戲。你曾多次哀求,說為何不買一副X天堂回家一起玩,我的回應是:「一星期一次到表哥家玩就夠了!」不知道這樣的「堅持」,會否讓你感覺難受。希望你明白老媽的苦心,就是不想你的心思意念被電玩擄去。見到你最近跟老公在家買了一副電玩回來,玩得不亦樂乎。你終於找到一個陪你玩的人了,是嗎? 最近跟爸爸逛了一陣玩具城,看到琳琅滿目的玩具,大人的,小孩的,BB玩的都有。但我們仍然深信,即使玩具多好玩,都不能取代父母跟孩子玩耍的時間。畢竟,玩具不是用來「打發」孩子時間,而是用來締造親子快樂時光的工具啊! 何凝:玩具 小時候跟你們逛街時,總會在玩具店門口看到小朋友哭著大叫,嚷著要買玩具。可是,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在我身上,除了因為我對每個玩具有著深厚的感情,也因著有你們陪我玩,讓每天即使看著一樣的玩具,都會有新的玩法。家裡的毛公仔,除了會上演舞臺劇,還會和「台下觀眾」(也就是我)有互動,還會一起逛街,和街上或店裡的「朋友」聊天。 唯一一個我很想要卻沒得到的玩具,就是電子遊戲。每逢週末到表哥家,他總會和我一起玩不同的遊戲,有籃球的,有戰國時代的,有賽車的,讓我想擁有一台,那我就可以在家裡玩了。可是,妳總會說:「來跟表哥玩就好啦,我們不需要擁有的。」說真的,那時的我是多麼希望有一天,當你下班的時候,會帶著一盒X天堂回家,可是那沒有發生。 到現在長大了,跟老公終於買了一台回家。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很期待的,想著回家就可以玩了。可是,有幾次當我一個人在家時,電玩打了十分鐘,就會做別的事。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喜歡玩,不是因著遊戲,而是有人陪著玩。所以,重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家人朋友的互動。 現今世代的孩子,好像都只會玩手機程式中的遊戲,玩具漸漸失去了它的地位。不論是餐廳,還是地鐵上,少了孩子的笑聲,多了大大小小的「低頭族」,各人拿著自己的手機,大的在看新聞,小的在打電動。手機遊戲大多是個人遊戲,只是和早編寫好的程式在「互動」罷了,少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若可以,不防放下手機,拿出一隻布偶或機械人,帶孩子回到那充滿幻想、童真的世界!
為甚麼孩子會有吸吮手指的習慣?家長可以怎麼辦?
撰文:幼兒教育專家陳陳淑安 有些孩子上幼稚園,甚至5、6歲時仍有吸吮手指的習慣。根據李維大偉 (David Levy) 博士的研究,在 10 分鐘內就把一瓶牛奶吃完的孩子(可能因為瓶頭孔較大),比在 20 分鐘內吃完整瓶奶的孩子,容易有吸吮指頭的行為。李博士又曾試驗用滴筒餵小狗,使牠們在吃奶的時候沒有機會吸吮,結果牠們的反應,是彼此吸吮自己或別的小狗的皮,有些吸吮得十分厲害,連皮都脫掉。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嬰兒最初數月吸吮指頭的行為,是因為得不到吸吮的滿足所致,是一種需要,並不是與生俱來,也不是壞行為。 為甚麼孩子會有吸吮手指的習慣? 餵哺母乳 增進親子感情 母親能親自哺乳,嬰兒是最幸福的,因為嬰兒不但得到適當的營養,與母親肌膚接觸得到溫暖安全感,而且由於吸吮著柔軟的乳頭,除了得到溫飽外,還享受著母子心靈上的溝通,這種深厚的愛,骨肉的親情與吃著冷冰冰的奶瓶,是不能相提並論的,何況嬰兒在吸吮得到無上的滿足感。 但是,母親大多外出工作,加上種種原因,不得不用奶瓶餵孩子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次數和所費的時間。母親應平心靜氣地讓孩子慢慢吃,特別注意奶嘴洞眼的大小,孩子得到吸吮的滿足,才不致容易發生吸吮手指的習慣,嬰兒喜歡吮手指起自無意識的,他的小指在挪動著,無意地放進嘴裡,感到愉快滿足而吸吮起來。 發洩心理緊張 可是到了4、5 歲時仍不斷吸吮指頭,那意義就不同了,這可能是一種心理緊張的發洩。例如:因父母不和,使孩子感到焦慮;因為有了一個新的弟妹,怕失去了父母親的愛;因為父母太忙,無瑕照顧他們而感到孤寂,沒有家庭的溫暖;又或者因為孩子太早被送往幼稚園,得不到適當的照顧而缺乏安全感。這些導致孩子焦慮、不安、緊張、惶恐都是心理緊張的成因。 孩子與成人一樣,心理緊張時需要發洩,這本是很自然的現象,成人為減輕心理緊張,往往用抽煙來鬆弛自己。孩子會用吮手指,或搖晃來發洩情緒緊張。在這情況下,為人父母者,除了要注意改善對孩子的態度外,應額外有耐心,應保持平和、慈祥的心態,使孩子感到放鬆沒壓力,反之父母表現擔憂、緊張甚或急於糾正而責罵,綁手指、塗苦藥等,只會弄巧反拙,增加孩子的不安,自己想改掉又不能自制,變成惡性循環,延長了吸吮手指的習慣。 家長可以怎麼辦? 1.盡量用母乳餵哺,這是最自然、最適合嬰兒的哺乳方法,養成吸吮手指習慣的機會亦較少。 2.家長用奶樽餵奶時,應特別注意餵奶的時間,能保持 15 至 20 分鐘是比較理想的。 3.用玩具和洋娃娃等,與孩子多做手指的活動,以便轉移孩子吸吮的習慣。 4.多接近孩子,一起玩耍、說故事和唱兒歌等,使孩子不致感到寂寞和無聊而吸吮手指。 5.孩子吸吮得厲害時,父母仍應有耐性,保持安祥和不緊張的態度,有時不理會和不提點孩子,吸吮手指的現象反而自然地消失。 6.如果孩子在 6 歲前已有吸吮手指習慣多年,自然會逐漸消失,尤其是當孩子白天不再吮手指,只有睡覺時才吮,這就表示已是尾聲了。父母應耐心等待,急於糾正是不生效的。特別是當孩子上幼稚園後,往往因不願在其他朋輩面前吸吮手指,又或者在學校忙於其他活動,吸吮手指的習慣會無形消失。 7.吸吮後的手指會有難聞的氣味,如果 5 至 6 歲的孩子仍有吸吮習慣,可試試讓他嗅嗅難聞的氣味,可能因而糾正不良習慣。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