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ENG
Facebook
聖道明中英文幼稚園暨國際幼兒園
St. Dominic Anglo-Chinese Kindergarten & International Nursery
首頁
學校簡介
學校特色
收生簡介
學校通訊
學校活動花絮
家校協作
聯絡我們
家校協作
家校活動花絮
童心童話
家長園地
家校協作 /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做一個多表情、姿勢的父母!
撰文:GLP 全力愛創辦人兼義務總幹事林何佩儀 孩子在 6 個多月大的時候牙牙學語,不停地發出聲音和單字,還喜歡玩有聲音的玩具。但他們在未學會說話前,其實已懂得用啼哭、聲音、面部表情、手勢或身體語言來與身邊的人溝通。事實上,幼兒是先學習以表情和手勢與人溝通,接著學習口語溝通,最後便學習以文字溝通。因此,準確認知他人的表情,有助於判斷他人的情緒和態度,從而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情緒及社交能力的發展。而父母的面部表情、動作和姿勢,往往都是最吸引孩子的。 孩子會對父母的表情和情緒,作出觀察和反應。例如溫柔的表情可使他們放心與你溝通、微笑能加強孩子表達的信心、當父母點頭示意則表示接納。透過這些發展,使幼兒逐漸了解、學會和關心人的情感。而表達情緒的身體部位各有不同,可以把表情分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語言表情三種。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家長有幾方面需要注意: 當孩子還未能清楚看到父母的表情,建議可多用行動替代說話來回應,例如抱緊他、親親他、撥動他的頭髮,或者輕輕撫摸他的臉蛋,這些都是說話以外的另一種是語言溝通的重要方式。 父母若能落實在生活中,扮演一個有童心和多表情的父母,這樣孩子就能從父母的面部表情上,學會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技巧,將來必定一生受用不盡。 不少親子相處型態是「不互動」- 雖然在一起,但沒有眼神接觸、對話、交換訊息或動作,更沒有分享情緒,因為大家都在看電視、電腦和手機,或各做各的事情。眼神接觸可訓練專注力,所以常用關心的眼神注視對方,聆聽對方分享,是良好的溝通條件之一。 營造清靜簡單的環境,有助孩子集中精神,當他們清楚看到你的表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全面溝通。所以,當溝通時適宜關掉發聲的物品,包括電視機、平板電腦,或拿走他心愛的玩具。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願意給予無條件的愛和充足的溝通空間,讓孩子覺得被接受時,他們方能破繭而出。孩子都喜歡父母欣賞自己,所以鼓勵的效果往往比較大,無論眼神還是說話,都可以多用。
如何安排子女的零用錢?
撰文:認可財務策劃師許健婷小姐 今天,就讓我們談談如何安排子女的零用錢,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父母在開始給予零用錢時,應同時教導他們如何儲蓄、運用及控制。隨着子女年紀增長,還可教導他們如何把財富增值。 何時開始給子女零用錢? 家長可以於孩子讀小學一年級時開始給予零用錢,因為跟幼稚園不同,小學生會開始成長及獨立, 更有數字的概念,也慢慢知道金錢的用途。這個時候給予零用錢可以培養他們正確的理財態度。 可按子女年級分類 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 家長主要教導子女零用錢的運用及儲蓄,要多鼓勵他們把零用錢儲起來。要子女善用零用錢,家長可以給他們制訂零用錢的分配比例,例如 70% 作消費、30% 作儲蓄。可是家長應以鼓勵的方式進行,強制實行只會令子女失去對儲蓄的興趣。另外,家長可鼓勵子女寫理財日記,日記以每天記賬,包括收入及所有支出,於每月跟子女一起作總結及回顧,好讓他們了解自己的消費模式以作改善。 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 這階段可以開始加入獎賞的元素,培養「有收穫便要付出」的觀念,例如一些好表現(如考試成績100分),便可有額外獎賞。可是家長亦要留意,不要讓孩子過分著重獎賞,避免形成勢利的性格,要讓子女清楚甚麼是他們的基本責任,而不是只為回報。另外,可加以用「利息」來鼓勵子女作儲蓄,例如設立銀行賬戶,或利用一些儲蓄工具,好讓他們有初步財富增值的概念。 零用錢多少才算合理呢? 父母可按子女的實際需要及自我管理能力,當然還有本身的經濟條件來決定零用錢金額,而金額多少亦可隨著子女年紀增長來增加。 於小學,子女的膳食及交通基本已由父母安排。父母可以跟子女說明,如要購買額外自己喜歡的東西,例如玩具、文具或課外書籍等,他們必須用自己的零用錢來購買,以訓練他們的理財技巧。讀小學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小朋友,家長可按日或星期來給予零用錢,建議每日可給 5 至 10 元。而讀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的小朋友,由於他們已培養出一定的金錢分配能力,可開始按月來給予零用錢,建議零用錢約 400 至 600 元。當孩子升上中學後,子女的膳食及交通均可由自己安排,零用錢亦應相應增加。 最後筆者亦要強調,所有理財技巧都不及理財品德來得重要。父母可於日常生活中灌輸適當的概念和價值觀,例如透過閱讀一些成功人士的理財故事,以建立子女對財富的正確態度,提升責任感及自我控制的能力,學會珍惜及未雨綢繆,勤奮以達理財目標。
為人父母壓力大 焦慮要及時處理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黃俊賢 作為父母,既要面對工作,亦要照顧家庭。在巨大的壓力下,很容易出現焦慮。焦慮是與生俱來的正常反應,當我們生命受到威脅時,適當的焦慮可以保障我們人身安全。不過如果過度擔心,身體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的反應,例如心跳加速、胃痛、肌肉繃緊、呼吸急速、頭痛、手震、出汗或經常上廁所等。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可以引致更嚴重的情緒問題,亦會影響家庭關係。 以下有三種方法可以減少焦慮症狀,首先是呼吸放鬆練習,使用腹式呼吸。用鼻慢慢地吸氣,持續4秒,腹部要漲起,維持2秒,再用嘴慢慢地呼氣,持續4秒,然後暫停2秒後,重複整個過程5至10次。 第二是肌肉放鬆練習,在一個舒服的地方坐下或躺下,輕輕地閉起雙眼,全身肌肉放鬆,先把注意力轉移到雙腳,收緊腳部肌肉10秒,然後放鬆。然後按順序逐一收緊,放鬆身驅、雙手、頸部和面部肌肉。 最後是影像放鬆練習。在一個安靜的地方閉起雙眼,然後想像一個舒適的場,想像看到、聽到、聞到、觸摸到的感覺,探索5至10分鐘。然後再逐漸回到現實世界。 另外,平時亦應該培養正面的思考模式。任何時候都嘗試看看好的一面,而非整天想著不開心的事情,可以令患上情緒病的機會減少。
究竟是濕疹定皮膚敏感?
撰文:楊明霞中醫師 踏入初秋,除了開始感受到一陣陣涼風外,也同時察覺到四周的朋友開始「身癢」,皮膚問題又找上門了!不少人因而急急求診,並不斷查詢是否已患上不能根治的濕疹。雖然濕疹本身就有不同類別,但從發病機制來看,與皮膚敏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究竟皮膚敏感與濕疹又應如何識別呢?濕疹又是否這樣可怕呢? 病發的原因 濕疹 (eczema) 是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皮炎,不具傳染性。中醫稱濕疹為「濕瘡」,是很常見的皮膚病。濕疹的內在因素包括體質、情志和腑臟功能失調,而外在因素則包括風、濕、熱阻於肌膚。「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當人體的正氣虛弱,自身免疫系統功能低下,風濕熱邪浸淫於肌膚,便會形成濕疹或加重濕疹。 而皮膚敏感又稱蕁麻疹,發病與某些食物敏感或接觸物有密切關係,常見的皮膚敏感有兩類,包括接觸外來物的刺激而引發肌膚的過敏,例金屬、塵螨和化學物質等致敏原。第二個原因是食物敏感所引發不同程度的皮膚敏感問題,而出現紅斑、乾燥和脫皮等狀況,痕癢之餘更會有抓到「一撻撻」的情況。 患處外形的不同 在皮疹的形態方面,皮膚敏感一般會在患處出現泛紅,甚至風圑,搔抓後會加劇。急性期的濕疹會出現紅疹、滲液和出血等情況,慢性濕疹則會出現角質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不經搔抓亦會出現乾燥,甚至乾裂的情況。這些增生的角質層一但被抓脫,除了會出血外,更會出現滲液的情況。而且,濕疹可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例如耳、頭、面、手、臍部和小腿等地方,但卻對稱分佈,患者會感到非常痕癢,當用手搔癢時常引致皮膚糜爛、滲出瘡液甚至含濃,而且反覆發作,使皮膚表面變得粗糙,瘡痂隆起。 治療方法殊途同歸 皮膚問題主要與風、濕、熱三種邪氣有關,特別是濕邪,濕可蘊熱,發為濕熱之證,久之濕則傷脾,熱則傷陰血,而致虛實夾雜之證。由於患者先天稟賦(即先天賦予的體質因素)不耐,脾胃受損,失其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患者的體質一般屬於先天性脾胃虛弱型,當進食過量辛辣和蝦蟹海鮮等高刺激性的食物,又或於夏季大量進食生冷食物,以致濕毒困身,便容易引致脾臟運化失常,增加患上皮膚敏感的機會。 所以,戒口對皮膚問題的治療十分重要。皮膚病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應禁食「發物」。「發物」是指能誘發皮膚病患者出疹,病情加重的食物,發物主要包括海鮮類、牛肉、甜食、辛辣及酒等食物。病者亦應避免各種刺激皮膚的因素,例如抓癢、用鹼性強的肥皂、沖涼液或過熱的水洗澡,另外不要讓陽光直接照射患濕疹的地方及做出汗太多的運動等都會對濕疹有紓緩作用。
從生活習慣增強抵抗力
撰文:註冊公共衛生營養學家(英國)及 營養師吳珮瑜 在筆者的網絡群組中,經常有家長問:「孩子患有氣管敏感/經常患感冒,應該吃甚麼增強抵抗力呢?」 其實孩子生病,不但孩子辛苦,日夜照顧生病孩子的父母更辛苦。引致感冒的病毒有很多種,由於幼兒過去從未接觸過,因此未能產生相關抗體,比較容易發病,一年內患上 6 至 8 次、甚至更多次的感冒皆屬正常。另外,免疫力亦與敏感情況相關 ,如鼻敏感、氣管敏感、濕疹等 。 當然,若可以改善生活習慣,以增強免疫力,即使生病亦能較快康復。 日日運動體魄佳 現今的孩子生活忙碌,每日要上學、上興趣班、補習班等,加上大多家長都全職工作,令孩子可以做運動的機會很少。除了關心孩子的飲食外,其實家長為孩子安排每天 30 至 60 分鐘的運動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使只是到公園裡跑跑跳跳、攀爬、玩滑梯、盪鞦韆等都已經足夠,而且運動習慣應該從小開始培養。筆者的孩子於學行階段已開始,盡量每天到公園 1 至 2 次,若天氣太熱或下雨天便可改到室內遊戲室。 早睡早起身體好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顯示,有很多兒童都有睡眠不足的問題。他們可能因為功課忙碌、等待父母下班回家等各項原因,而遲遲不肯睡覺,有些孩子更到晚上 11 時、甚至更晚才睡。若然有這種情況,變得容易生病、專注力差、情緒控制不佳等也不出為奇。所以筆者的孩子一般都於晚上 9 時半左右入睡,如果可以的話,其實應更早入入睡呢!
甚麼是對話式閱讀?跟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有甚麼技巧和步驟?
資料來源:教育心理學家沈嘉敏及鄧偉茵 對話式閱讀顧是家長和小朋友以對話的方式進行閱讀,跟傳統伴讀最大的分別就是傳統的伴讀基本上可能是家長和小朋友說故事,或者有些伴讀家長的用意是教小朋友認字,以認字為主。但對話式閱讀好處不是在於認字,而是希望能夠藉著對話的方式讓小朋友和家長建立良好的關係,以及希望能夠幫助小朋友多表達。 對話式閱讀便是由小朋友當一個主動的角色,可以主動發問,透過這些問題、答案去引導他們,加強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當家長和小朋友進行對話式閱讀時,可以思考一下要問甚麼問題及進行的步驟是怎樣。家長問問題有很多不同方法,我們會教他提示的框架,框架裡包含5種不同問問題的方法,就是英文縮寫「CROWD」。 C是Completion ,可以用填充的方式問。R即是Recall 回想,回想之前故事是說甚麼。O便是Open-ended questions 開放式,你猜猜之後會發生甚麼事呢?W便是Wh questions,即是六何法,何時、何地、何人等等。最後便是Distancing生活體驗題,究竟我們看的事物和日常生活有甚麼連繫呢? 對話式閱讀也有一個步驟的框架-「PEER」 第一個是引導,也就是問題的種類。第二便是問完之後,可以給予小朋友一些回應 便是Evaluation。Evaluate便是盡量正面鼓勵小朋友,例如他答對了,你說:「你做得很好,很留心聆聽」。如果他答錯也不緊要的,我們也要鼓勵他:「你很努力地嘗試!」然後再嘗試一下在圖書裡尋找答案 然後E便是Expand,小朋友說話句子比較短,我們可以把它擴展,例如加一些形容詞令句子更加豐富。最後便是Repeat,小朋友聆聽完後重覆說出這個故事,那麼便可以提升小朋友的口語能力。
小朋友很少交朋友,是有自閉傾向或社交障礙嗎?
資料來源:教育專家胡善盈校監 家長都不時會關心子女:「在學校結識了甚麼朋友?」但當子女回答:「我沒有朋友」或答來答去都是那個朋友時,家長或會開始擔心子女是否有自閉傾向或社交障礙。 其實有些小朋友從小已經是這樣,可能偏向喜歡與物件玩,喜歡與玩具玩。就算到高年級,他可能沉醉於砌拼圖或做一些靜態活動,甚至自己做實驗很專注,但是未必喜歡與其他人玩。這些小朋是內斂,但不等同自閉。就等同成人一樣,有些成人可能不健談,但是可能很細心、善於觀察,他交朋友時未必會漁翁撒網,但是可能有數個知心知己,可以維持得很長久。這些是性格。 第二個情況就是有些小朋友就算是喜歡與人玩,都很有機會喜歡與比他大的小朋友玩,甚至喜歡與大人玩。可能喜歡黏著老師玩、喜歡與老師聊天,都未必喜歡與同輩玩。在老師或家長的角度,就很容易覺得他有社交問題。這些情況很多時都會出現,尤其資優或偏向聰明的小朋友。 正常的小朋友一般來說到4或5歲,由3歲以後才慢慢開始有朋友這個觀念。所以他們亦會由4、5歲開始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懂得關心其他人,亦令他們容易交到朋友。若家長發現小朋友低年級的時候,不太懂得社交,其實不需要太擔心。很多小朋友到K2、K3,甚至小學,他們的能力高了,交朋友亦會容易些。 但要留意一點,就是有些從小比較成熟的低年級小朋友,可能在K1、K2直接認定這個就是我最好的朋友。這些都是小朋友正常的發展,很多時候這些小朋友長大一點,多些與他們聊天,分享一下。 最後想提醒家長要留意,如果自己小朋友比較難結交朋友,會否與語言能力有關。因為以我的經驗留意到,由PN下學期到K1上學期,小朋友的語言能力開始直線向上發展,他們說話能力的差異會愈來愈大。那喜歡說話、說話了得的小朋友會走在一起玩,甚至到高年級,會發現一樣很有趣的事件,就是喜歡說英文的小朋友會一起玩、喜歡說中文的小朋友會一起玩。這些都會影語言能力較弱的小朋友及其社交與情緒,所以家長可多點留意自己的小朋友與同學的關係,以及多點關心自己的小朋友。 如果家長真是發現小朋友有交友困難,不妨留意以下這幾點。首先是小朋友本來的性格,如果小朋友是內斂的,這不是錯或屬於有問題。最重要是不要給太大壓力予自己或小朋友,否則小朋友會開始質疑自己的性格,甚至否定自己。小朋友在成長初期一定要在愛與鼓勵的環境下成長,那他發覺周邊有很多欣賞自己的目光,他才會有自信,便會較容易踏出第一步。 第二,其實有很多小朋友未必是不喜歡交朋友,而是他們是傾向喜歡與年紀較大的小朋友玩。因為跟他們玩才覺得學到東西或覺得有挑戰性,甚至有些男孩子覺得大家都是跑得那麼快,才有競爭對手,才算好玩。所以家長不妨細心些 留意自己的小朋友會否因為太聰明、太成熟或能力太強,而傾向喜歡與年紀大些,甚至大人玩? 最後就要留意小朋友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是能力不足,最好先解決語言能力,之後再培養社交能力。如果不是,其實很容易進一步打擊小朋友的自信心,因為他原本沒有留意自己沒有朋友。當你多問數次他便發覺,為何其他人都有朋友,只是我沒有,他又會開始質疑自己,反而會令這件事更差。
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反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
1
2
3
>